當你買一扇防盜門時,會不會想到這扇門上的防盜鎖是另一個行業的產品?會不會想到這個防盜鎖的鎖芯又來自第三個行業的廠家?也就是說,防盜門與防盜鎖、防盜鎖芯是3個不同的品牌產品。你一定會犯暈,門企不生產鎖,鎖企不生產鎖芯,但是當這些零部件組成一起后,卻是以門企的品牌售賣給你,許多導購根本不會告訴你這上面的鎖來自哪里,鎖芯來自哪里。
目前,有一些比較大的防盜門企業,正在嘗試統一這個小產業鏈,將鎖和鎖芯作為旗下延伸產品,配套生產。但是,這在整個防盜門行業里所占的比重尚小。這就意味著,防盜門行業不可能只是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,而是一定要與防盜鎖行業、防盜鎖芯行業共同攜手,互相進步。但凡有一個行業出現問題,其他兩個行業必會受到牽連。
不同的零部件來自于不同的行業,這在制造業的大產業鏈中是非常正常的發展規律。每個大產業鏈上都有不同的節點,一個節點相當于一個行業,每個節點都可以在專業領域中將產品做得更精。但是,要想將這條大產業鏈做到順暢,就需要所有相關的行業形成合力,在各自的行業規范和標準衡量中,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,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大產業鏈。
但是,目前的情況是,且不說消費市場,就連幾個行業的行家們都感到頭疼的是,這三個行業的標準多到了數不過來的地步。但就防盜門而言,橫向看,國家標準、地方標準、企業標準統統都是標準。縱向看,從材料本身、型材制造規模、防盜門加工尺寸、防盜門結構形狀等方方面面都在執行著多標準,深不見底、眼花繚亂。
“多標準也就是沒標準,你拿這個標準說事,他拿那個標準過關,這才是防盜門型材型號繁多,配套產品繁雜,防盜門外形尺寸偏差、結構混亂等現象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,防盜門如何能夠防盜?”專家言之。
更可怕的現象,防盜鎖和防盜鎖芯的標準也同樣多而雜,這三個行業即便是每天都在一起合作,也很難搞清楚彼此的標準與報告,經常是你配不上我,我配不上你,真正能達到天作之合的門、鎖、鎖芯究竟能占到多大比例,可能連專家也說不清楚。
標準繁多,三個行業之間目前又缺少相互監管與糾察的機制,導致防盜門市場的進一步混亂。從網上的投訴報道顯示,所謂名牌防盜門配雜牌防盜鎖的事例,絕不在少數。而這些投訴報告,還只是來自較為懂行的少部分消費者,絕大多數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門、鎖“分家”的現實情況,無論是門企還是鎖企,也很少有意識讓消費者認知,甚至很多品牌商連銷售檢測報告都拿不出來。
如果說防盜鎖還是可以眼見為實的“面上”的產品,那么,安裝在鎖里的鎖芯,消費者就更無法知道其質量的好壞。有位專家說得一針見血:防盜門的靈魂是防盜鎖,防盜鎖的靈魂是防盜鎖芯,如果越是靈魂之處,就越存在安全的隱患,那么,照此發展下去,3個行業和千千萬萬的家庭,都難有安全可言。
防盜門、鎖和鎖芯,原本都應該是為“防盜”、為安全而建立的一道道堅固的防線,在共同的一條產業鏈上環環相扣,三樣東西組合在一起應該像軸承一樣緊密咬合,使其功能產生1+1+1≥3的效果,這是防盜門鎖所應有的正常邏輯和理論。
但現實情況,卻出現了很多難以自圓其說,甚至與之相悖的怪現象。當這三個行業都各自為政,擺出一副自掃門前雪的態度,和通過以犧牲質量與品牌信譽度為代價來降低成本的作為,其結果就是連“門前雪”都掃得不干不凈,更不要說擔當起監管起整個產業鏈有序發展,將老百姓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社會責任了。所謂的三層防盜保障,很有可能連一層的效果都達不到。
客觀地說,從防盜門行業的現階段發展狀況,完全可以透視3個行業都存在著相似的、難以靠自身力量解決的課題,這更需要相互的配合與監督,同時,無論從國家相關政策和標準統一上,也應該給予強大的呼吁和廣泛的重視。
正因為,防盜門行業是這條產業鏈上的最后一環,也是整個產品推向市場的最受益方。那么,無論鎖也好,鎖芯也罷,最終都應該由防盜門廠家加大監管和糾察力度。正所謂“收官收在口”,防盜門行業在門、鎖、鎖芯這條產業鏈上,應該承擔最終把關者的責任,將3個行業進行有效的整合。把好了這道關,不僅僅可以帶動自身行業的良性發展,可以促進和逼迫另兩個行業的健康有序,更是為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把好一道道關。關乎14億中國老百姓的安全,關乎每一個幸福家庭的安全,這份責任,無比艱巨,也無比榮上。